2013/03/12

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水力發電計畫/公共藝術作品《活水‧萬大》coming soon ...

圖說作品基地現場的自然環境
 

民眾參與活動及揭幕式將於3月20日(星期三)上午,於作品基地現場舉辦。將發送《活水‧萬大》作品筆記書,並邀請(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先生親臨交流、指導過的)親愛國小小提琴隊現場演奏。##ReadMore##
 
歡迎所有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前來,在蟲鳴鳥語、楓林搖曳的邊上一塊兒野餐,並於席間與藝術家輕鬆交流。
 
活動時間:2013/3/20(星期三)上午10:00~11:30
活動地點: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萬大分部前台電用地
主辦單位:台灣電力公司萬松施工處
執行單位:FreeWill Art Team
 
 
 
 
貳零壹參年參月/活動預告
 
 
 
 
延伸閱讀:「反省系列作品」的初始
【活水之1】故事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活水之2】玄奧中的照見,萬有中的本原
【活水之3】生之律動 ──記於《活水.萬大》

2013/03/11

【活水之1】故事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文/高湘寧  圖/陳怡卉
 
誕生於圖騰,自此富於音律與表情;或是在島嶼核心,在驟然開闔的四季,匯聚、傾沉,經過春日在落葉中穿行,流向彼之廣袤無邊。##ReadMore##
 
凡喜愛談論美的人們時常圍繞這裡,其中一人錄記流年,考究業已迷佚的冥想學派;一些人,較年輕的那些,飛飛揚揚談論歷史、自然以及靈光,意義便在透明的方言之間被咀嚼動搖──「哎!」一聲喜悅的喊叫,來自最為美麗的那人的頭腦。「生命」,天幕、林樹、陣風、月色……所有壯闊永恆的無法觸及邊際,「它」則聲勢細小,小若滴水,卻在創造中獲知存在的命題。
 
最後他們都很好的微笑起來,為這,玄奧中的照見,萬有中的本原。
 
 
 
 
作品名稱:活水‧萬大
材質:大理石、蛇紋石、萬大頁岩、太陽能地磚
尺寸:全區高216、寬2000、深1500(公分)
設置地點:南投縣仁愛鄉_親愛國 小萬大分部前台電用地


作品構想:透過人類智慧,水的能量徹底被運用;「水力」是利用錯位產生動力,再轉化為所需之綠電能;作品《活水‧萬大》則將人文意象植入核心,運用側臉造型的錯位,隱喻水力發電的動能。即為一種對於自然的模仿與轉化,將自然之力、思想之力、人類之力相互結合,並予以具象化。
 
 
 
 
延伸閱讀:「反省系列作品」的初始
【活水之2】玄奧中的照見,萬有中的本原
【活水之3】生之律動 ──記於《活水.萬大》
【活動預告】《活水‧萬大》coming soon ...

【活水之2】玄奧中的照見,萬有中的本原

文/高湘寧 圖/陳怡卉
 
一場及時雨能夠育養天地,在它底下,萬千生機蓬蓬勃勃的被觸發!那麼,人們從一顆水滴能夠窺見什麼?《活水.萬大》(Flowing Water.Morosan)以其與自然地貌「對話」而非「介入」的姿態,側身於南投縣萬大電廠作為公共藝術用途的綠地;空間賦予了《活水.萬大》連結歷史風土的感性寓意,它則是帶來一種想像以及思維的可能──此致,正對基地的親愛國小萬大分部師生、原鄉住民、每一位來此休憩的旅客遊人。##ReadMore##
  
正如同智慧的傳遞擴散,或更為具象的滴水漣漪、渦輪發電的機體配置,《活水.萬大》的組構由內而外可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是巨型水滴,切面是人類思考時的側臉輪廓;隨著水波向外漫流、蕩漾,構成作品的第二部分,即豐饒了台灣中部文明的濁水溪水流。此時溪水滿溢動能,自地面湧出了充沛的活泉,是為最外圍的部分。
 
作品整體與土地相接的基底,鋪設了錯落有致的當地頁岩,用以象徵原住民善於編織的工藝文化。在材質方面,作品以大理石打造而成,潔白光滑的底色如澄淨水面,獨特的繚繞紋理彷彿河溪中的砂石,演繹生命開創時的動態美感。夜晚來到,鑲嵌在中央水滴與頁岩之中的太陽能景觀照明磚,散發柔和微光,令人懷想悠長年歲裡那些創世神話,關於星星的。
 
《活水.萬大》意欲透過藝術創作、自然環境、原民文化、節能環保趨勢的統合,探尋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智性之光;坐在潮浪間,仰視水滴的匯流及湧散,與深邃側臉一同思索,無論是對於作品敘事性的浪漫心領神會,抑或折服於宇宙生成的和諧秩序。
 
 
 
 
延伸閱讀:「反省系列作品」的初始
【活水之1】故事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活水之3】生之律動 ──記於《活水.萬大》
【活動預告】《活水‧萬大》coming soon ...

【活水之3】生之律動 ──記於《活水.萬大》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李健菁老師  圖/陳怡卉
 
在靜謐美麗的山林中,該置入何種樣貌的藝術品?是否可以既不喧嘩,也不招搖,而是悄悄的融入這自然的靈動之中,一起呼吸、冥想,隨著日月的光影,演繹歲月的足跡。##ReadMore##
 
石材的細膩質感,先透露了一個可能的答案。那孕育自山川精華的美麗紋路,輕輕吟唱著古老的記憶。
 
如卵般渾圓的主體造型,形塑出生命初始迸裂的意象,彷彿開天闢地的亙古時刻,霎時啟動了未來的文明。而在波浪般起伏的石椅之上,白與綠的雙色石材,交織成林間悠悠的奏鳴曲。
 
或許在這石板小徑漫步之際,你將忽然發現,原來這兒竟是一座活水,向外旋轉出生命的動力,滋養萬物。而藝術的存在,的確可以化作心靈的活水。在群山的懷抱中,駐足於此,你將感受到人與物的恆久對話。
 
 
 
 
貳零壹參年參月/感謝李健菁老師的評論
 
 
 
 
延伸閱讀:「反省系列作品」的初始
【活水之1】故事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活水之2】玄奧中的照見,萬有中的本原
【活動預告】《活水‧萬大》coming soon ...

2012/11/09

【山水清音之1】引言

文/游守中(南投縣文化局 局長)部份文字引自藝術家創作構想……

中國音階最初為五聲音階,音階內共有五個樂音,名曰宮、商、角、徵、羽。而後,周景王二十三年,又有七聲音階出現,名曰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各音起調一次,可成七種調式。到了戰國時代,復應用十二律旋相為宮的方法,將五聲音階擴充至六十調,七聲音階自此擴充至八十四調⋯⋯。中國音樂演變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人們不斷追求更完美的樂聲境界。在調式的使用上,更依其心境背景而有所偏好。因而音律之所以動人、激昂,其來有自,與人的心境、胸懷及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即使聲與音無實體實存,在抽象之間,亦與情緒、感受完美呼應。##ReadMore##

《山水清音》是藝術家林信榮與陳怡卉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館暨單身職務宿舍新建工程」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旨將抽象的音律,幻化為自然美景。

值《山水清音》筆記書印製前夕,特撰文表達祝福之意。




貳零壹貳年壹拾壹月/感謝游守中局長的引言




作品名稱:山水清音
材質:白色大理石、黑色花崗岩
尺寸:高400、寬700、深192(cm)
設置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_中國音樂學系

作品構想:琴臺躍於草坡,大自然是那撥弄琴弦之人……流動的風隨性順琴弦稜線彈奏,勾勒出山與水的律動,將環境景致濃縮於琴上。

細看琴身,虛實並存,似動似靜;黑與白的存在,於強與弱之間,互相牽引。無固定之音,也無規則之譜,一切準則皆存於心。

由上而下的水流,無聲卻堅定的存在,潺潺流向四方,引起遠方共鳴;遠處草坡上的牛隻作品《對牛彈琴》,同樣以沉靜的姿態聆聽這自然之古箏所彈奏的大地之聲。





延伸閱讀:
【山水清音之2】引發「文化巷戰」與「文化藤原效應」的公共藝術作品
【山水清音之3】透視創作思維

【山水清音之2】引發「文化巷戰」與「文化藤原效應」的公共藝術作品



文/賴錫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音樂學院 院長/學務長/中國音樂學系 專任教授)




烏山頭的「文化巷戰」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是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一所大學,這裡環繞著水渠、菱角田、蜿蜒小路和突起的小山丘,住著一群充滿熱情與創作能量的藝術師徒,與世代居住在大崎村的純樸老幼;這所號稱藝術少林寺的小村大學,人不多,但大人物卻不少。
多年來,這所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也因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而先後產出幾件公共藝術作品。然而,儘管從公開徵選而來的外部藝術家,依法設置的藝術作品本身沒有法律問題,但是這種由外圍切入的藝術思維,卻屢屢引發一次次的「文化巷戰」。俗語有謂:「內行的住在巷仔內,外行的住在巷仔外。」弔詭的是,巷內與巷外的住民不明!##ReadMore##




 山水清音的「文化藤原效應」【註:孔繁耀:「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源於日本藤原(Fujiwhara)博士於1921至23年一系列的渦旋實驗及觀測。他發現兩個距離很近的氣旋性渦旋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呈氣旋性方向移動。兩個渦旋並有彼此接近及合併的趨勢。」於此處意指「視覺藝術」與「音樂藝術」在作品《山水清音》的催化下,因趨近而交流的狀態。】

作品《山水清音》是藝術家林信榮設置在南藝大的第二件公共藝術作品,座落於校內新建國樂系館前的大幅草坡上,前方遙距校園幹道、後方有大型國樂系館以及更後方的山林,右前方有滯洪池,左側則為機車道;整座作品在環境空間的襯托下,淡淡的散透出孤寂而靜默的氣息。然而,投射在作品身上的,除了夜間的照明之外,還有來自外界的讚賞聲息,淡定相應,與夾雜不解的游絲敵意。公共藝術在藝術大學,當然⋯⋯有戲!
藝術家將橫置的白色大理石長條切割為數個錐形,作為主題「山」的意象;單柱豎立並製造出前浪凸、後平整的黑色石柱,作為主題「水」的意象,有山有水,初步將視覺意象建構完成。突然,雲門洞開、仙樂清音貫穿天地;頃刻之間,多個錐形幻化為箏瑟的雁柱【註:古琴、箏、瑟皆為中國傳統的彈弦樂器。箏瑟的每弦下方有一可移動的弦柱(或稱雁柱),用以調校音高。在藝術家眼中,由雁柱撐高的弦線,形構出如山稜線一般的走勢。】,撐起悸動山水的彈撥弦線,浪凸的立柱是琵琶頸身的品相,加上張上鳴發清音的扣人絲弦,二者成雙齊鳴,是激盪悠悠天地的雅音寶貝。

是的,不用樂器交響,不需滿堂觀眾,《山水清音》並非真實樂器,更無實質分貝。雖然對於專業音樂人來說不僅有些抽象,更存在著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的某種隔閡。然而,回到藝術的本質,藝術家往往都是凝聚抽象的創意者與代言人。
正視這座以音樂為創思,以「山」、「水」、「清音」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視覺與音樂兩造雙方,究竟誰懂誰?無疑成為一個充滿文化趣味的議題。
此因視覺和音樂藝術都是兼融具象與抽象的高級客體:前者通過材料與造形,後者通過發聲體與樂制而顯現自體;在進入觀賞者的感官系統之際,尚須彼等擁有美感能力、知性基礎與共鳴回應。
《山水清音》由藝術家彈奏雅緻的首演之後,接續將會與南藝人共鳴出何種感動,值得觀察。或許會引發公共藝術在藝術大學內外激盪的觀點,也或許將產生視覺對上音樂藝術的「文化藤原效應」,而這種效應將更具體呈現出《山水清音》的藝術性與公共性。




貳零壹貳年壹拾壹月/感謝賴錫中院長的評論




延伸閱讀:
【山水清音之1】引言
【山水清音之3】透視創作思維

【山水清音之3】透視創作思維


圖說/作品製作完成運抵基地現場,以吊車配合專業安裝人員進行組裝。
文/陳怡卉、吳孟倫(FREEWILL ART TEAM 團隊成員)




創作構思的總和

一如中國音樂當中,古琴譜沒有載明的意涵,『……琴譜之所以不拘泥於節拍、速度和強弱等細節,正由於節拍、速度和強弱乃個人風格的變化所在,需留有足夠空間。正因為琴譜不夠準確,歷代琴人才可以不斷在原有框架上創新。』##ReadMore##【註:引用自黃泉鋒主編《中國音樂導賞》(商務印書館,2009年)。】

於此不載明具體意旨的情狀下,藝術家可謂跳脫框架,由內心展開自身意念。此外,本案主要創作者林信榮表示:『不同的藝術家接觸到相同條件時,可能會被不同的面向所吸引。依照基地的場域特性和人文感受,去找到或者說「挑選」出所要詮釋的部份;再運用藝術家擅長的創作方式催化出作品的樣貌。最重要的應該是──將內心的想法歸結為所要傳達的意念,並且適當的具體化;最終,忠實呈現自己的思維。』

如以公共藝術的角度來說,作品實則在創建一個情境;由藝術家的覺察開始,進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整理與歸納,最終建構出一項自身獨到的觀點——具體化而為公共藝術作品本身。




山水清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琴臺躍於草坡,大自然是那撥弄琴弦之人……流動的風隨性順琴弦稜線彈奏,勾勒出山與水的律動,將環境景致濃縮於琴上。

細看琴身,虛實並存,似動似靜;黑與白的存在,於強與弱之間,互相牽引。無固定之音,也無規則之譜,一切準則皆存於心。

由上而下的水流,無聲卻堅定的存在,潺潺流向四方,引起遠方共鳴;遠處草坡上的牛隻作品《對牛彈琴》,同樣以沉靜的姿態聆聽這自然之古箏所彈奏的大地之聲。




延伸閱讀:
【山水清音之1】引言
【山水清音之2】引發「文化巷戰」與「文化藤原效應」的公共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