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NNU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NNU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11/09

【山水清音之1】引言

文/游守中(南投縣文化局 局長)部份文字引自藝術家創作構想……

中國音階最初為五聲音階,音階內共有五個樂音,名曰宮、商、角、徵、羽。而後,周景王二十三年,又有七聲音階出現,名曰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各音起調一次,可成七種調式。到了戰國時代,復應用十二律旋相為宮的方法,將五聲音階擴充至六十調,七聲音階自此擴充至八十四調⋯⋯。中國音樂演變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人們不斷追求更完美的樂聲境界。在調式的使用上,更依其心境背景而有所偏好。因而音律之所以動人、激昂,其來有自,與人的心境、胸懷及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即使聲與音無實體實存,在抽象之間,亦與情緒、感受完美呼應。##ReadMore##

《山水清音》是藝術家林信榮與陳怡卉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館暨單身職務宿舍新建工程」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旨將抽象的音律,幻化為自然美景。

值《山水清音》筆記書印製前夕,特撰文表達祝福之意。




貳零壹貳年壹拾壹月/感謝游守中局長的引言




作品名稱:山水清音
材質:白色大理石、黑色花崗岩
尺寸:高400、寬700、深192(cm)
設置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_中國音樂學系

作品構想:琴臺躍於草坡,大自然是那撥弄琴弦之人……流動的風隨性順琴弦稜線彈奏,勾勒出山與水的律動,將環境景致濃縮於琴上。

細看琴身,虛實並存,似動似靜;黑與白的存在,於強與弱之間,互相牽引。無固定之音,也無規則之譜,一切準則皆存於心。

由上而下的水流,無聲卻堅定的存在,潺潺流向四方,引起遠方共鳴;遠處草坡上的牛隻作品《對牛彈琴》,同樣以沉靜的姿態聆聽這自然之古箏所彈奏的大地之聲。





延伸閱讀:
【山水清音之2】引發「文化巷戰」與「文化藤原效應」的公共藝術作品
【山水清音之3】透視創作思維

【山水清音之2】引發「文化巷戰」與「文化藤原效應」的公共藝術作品



文/賴錫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音樂學院 院長/學務長/中國音樂學系 專任教授)




烏山頭的「文化巷戰」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是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一所大學,這裡環繞著水渠、菱角田、蜿蜒小路和突起的小山丘,住著一群充滿熱情與創作能量的藝術師徒,與世代居住在大崎村的純樸老幼;這所號稱藝術少林寺的小村大學,人不多,但大人物卻不少。
多年來,這所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也因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而先後產出幾件公共藝術作品。然而,儘管從公開徵選而來的外部藝術家,依法設置的藝術作品本身沒有法律問題,但是這種由外圍切入的藝術思維,卻屢屢引發一次次的「文化巷戰」。俗語有謂:「內行的住在巷仔內,外行的住在巷仔外。」弔詭的是,巷內與巷外的住民不明!##ReadMore##




 山水清音的「文化藤原效應」【註:孔繁耀:「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源於日本藤原(Fujiwhara)博士於1921至23年一系列的渦旋實驗及觀測。他發現兩個距離很近的氣旋性渦旋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呈氣旋性方向移動。兩個渦旋並有彼此接近及合併的趨勢。」於此處意指「視覺藝術」與「音樂藝術」在作品《山水清音》的催化下,因趨近而交流的狀態。】

作品《山水清音》是藝術家林信榮設置在南藝大的第二件公共藝術作品,座落於校內新建國樂系館前的大幅草坡上,前方遙距校園幹道、後方有大型國樂系館以及更後方的山林,右前方有滯洪池,左側則為機車道;整座作品在環境空間的襯托下,淡淡的散透出孤寂而靜默的氣息。然而,投射在作品身上的,除了夜間的照明之外,還有來自外界的讚賞聲息,淡定相應,與夾雜不解的游絲敵意。公共藝術在藝術大學,當然⋯⋯有戲!
藝術家將橫置的白色大理石長條切割為數個錐形,作為主題「山」的意象;單柱豎立並製造出前浪凸、後平整的黑色石柱,作為主題「水」的意象,有山有水,初步將視覺意象建構完成。突然,雲門洞開、仙樂清音貫穿天地;頃刻之間,多個錐形幻化為箏瑟的雁柱【註:古琴、箏、瑟皆為中國傳統的彈弦樂器。箏瑟的每弦下方有一可移動的弦柱(或稱雁柱),用以調校音高。在藝術家眼中,由雁柱撐高的弦線,形構出如山稜線一般的走勢。】,撐起悸動山水的彈撥弦線,浪凸的立柱是琵琶頸身的品相,加上張上鳴發清音的扣人絲弦,二者成雙齊鳴,是激盪悠悠天地的雅音寶貝。

是的,不用樂器交響,不需滿堂觀眾,《山水清音》並非真實樂器,更無實質分貝。雖然對於專業音樂人來說不僅有些抽象,更存在著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的某種隔閡。然而,回到藝術的本質,藝術家往往都是凝聚抽象的創意者與代言人。
正視這座以音樂為創思,以「山」、「水」、「清音」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視覺與音樂兩造雙方,究竟誰懂誰?無疑成為一個充滿文化趣味的議題。
此因視覺和音樂藝術都是兼融具象與抽象的高級客體:前者通過材料與造形,後者通過發聲體與樂制而顯現自體;在進入觀賞者的感官系統之際,尚須彼等擁有美感能力、知性基礎與共鳴回應。
《山水清音》由藝術家彈奏雅緻的首演之後,接續將會與南藝人共鳴出何種感動,值得觀察。或許會引發公共藝術在藝術大學內外激盪的觀點,也或許將產生視覺對上音樂藝術的「文化藤原效應」,而這種效應將更具體呈現出《山水清音》的藝術性與公共性。




貳零壹貳年壹拾壹月/感謝賴錫中院長的評論




延伸閱讀:
【山水清音之1】引言
【山水清音之3】透視創作思維

【山水清音之3】透視創作思維


圖說/作品製作完成運抵基地現場,以吊車配合專業安裝人員進行組裝。
文/陳怡卉、吳孟倫(FREEWILL ART TEAM 團隊成員)




創作構思的總和

一如中國音樂當中,古琴譜沒有載明的意涵,『……琴譜之所以不拘泥於節拍、速度和強弱等細節,正由於節拍、速度和強弱乃個人風格的變化所在,需留有足夠空間。正因為琴譜不夠準確,歷代琴人才可以不斷在原有框架上創新。』##ReadMore##【註:引用自黃泉鋒主編《中國音樂導賞》(商務印書館,2009年)。】

於此不載明具體意旨的情狀下,藝術家可謂跳脫框架,由內心展開自身意念。此外,本案主要創作者林信榮表示:『不同的藝術家接觸到相同條件時,可能會被不同的面向所吸引。依照基地的場域特性和人文感受,去找到或者說「挑選」出所要詮釋的部份;再運用藝術家擅長的創作方式催化出作品的樣貌。最重要的應該是──將內心的想法歸結為所要傳達的意念,並且適當的具體化;最終,忠實呈現自己的思維。』

如以公共藝術的角度來說,作品實則在創建一個情境;由藝術家的覺察開始,進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整理與歸納,最終建構出一項自身獨到的觀點——具體化而為公共藝術作品本身。




山水清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琴臺躍於草坡,大自然是那撥弄琴弦之人……流動的風隨性順琴弦稜線彈奏,勾勒出山與水的律動,將環境景致濃縮於琴上。

細看琴身,虛實並存,似動似靜;黑與白的存在,於強與弱之間,互相牽引。無固定之音,也無規則之譜,一切準則皆存於心。

由上而下的水流,無聲卻堅定的存在,潺潺流向四方,引起遠方共鳴;遠處草坡上的牛隻作品《對牛彈琴》,同樣以沉靜的姿態聆聽這自然之古箏所彈奏的大地之聲。




延伸閱讀:
【山水清音之1】引言
【山水清音之2】引發「文化巷戰」與「文化藤原效應」的公共藝術作品

2010/07/15

2006年牛來了!南藝大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下)




圖一╱放大工程完備時
圖二╱立體大拼圖是不好玩的遊戲!





2006年10月╱放大工程

然而秉持著專業的素養,為了不讓工程繼續延宕,Lin花了一段時間認真製作新的模型。在簽約後歡天喜地的進行放大作業,結果,還是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狀況。##ReadMore##

我們委託了一名畢業於雕塑研究所、具有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士執行放大製作。本著對作品負責的態度,Lin也是三天兩頭就往對方的工作室跑;為了確定作品由小放大各個細節的調整。由於反覆調整的過程十分繁瑣,加上線性作品的表現是一種新的嘗試,實際上需要一些摸索;因而引起工作滿檔的對方不耐,就將工程交給他兩個生疏的助手。剛開始,我們認為是自己要求較多而理虧,於是 Lin也很認真的指導兩位助手如何上石膏並製作肌理;但是到了放大工程最末幾週,幾乎已經是由Lin自己完成所有的細部製作。

另外,在初步完成時,部份委員認為作品在放大之後應該與小模型完全一致,對於Lin幾經考量後所做的調整不甚滿意,並且給了許多線條走勢與粗細反差加大的建議;數個月過去,索性在委員與Lin反覆研議與修改後,放大工程終於也完備了。




2007年5月╱立體大拼圖

翻銅場童老闆已經與Lin合作多年,由工作夥伴直接昇華為老朋友。童先生的翻鑄價格是較一般價格高一些,但是在技術上與最後呈現的品質絕對是值得信賴的;所以連前輩大師楊英風的作品也都會請他翻鑄。於是,當放大後的模型一分割、運進了翻銅場之後,我們也放心許多,只不過沒想到,最大的考驗竟然還在後頭!

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失,編碼的安排出了很大的漏洞!導致所有分割的段落都已經鑄銅了,卻沒辦法順利找到銜接點。當下一面承受為了趕在畢業典禮前安裝的時間壓力;另一方面,Lin與童老闆和翻銅場的師傅們,只好展開了被我稱作是「立體大拼圖」的搶救時間大作戰。利用有些正確、有些錯誤的編碼,線條的粗細變化和肌理的不同來尋找銜接點,終於在兩個禮拜以後,將一隻原本是散落一地的骨架完整的拼湊起來。




2007年6月╱現場安裝

經過恐怖的「立體大拼圖」之後,因為學校營繕組上上下下的鼎力相助,接下去的安裝工作也都順利的完成了。雖然完工驗收後,在審查會中又多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說明牌的英文翻譯。

但在Lin心中的大石頭已然落下,只要作品終究是好好的被完成了,其它的瑣事其實已經不太重要!

  
  

零零柒年玖月Celia拖稿超久的報導




更多照片:Playing the Lute to a Cow
延伸閱讀:牛來了!南藝大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上)



  

2006年牛來了!南藝大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上)




圖一╱完工後,那梅嶺上頭靜靜低頭吃草的牛
圖二╱消失在南藝大的原始模型





序曲

終於,這個2005年夏天就獲得首獎的案子,就算延宕了兩年的時間,也在2007年6月初完工了!設置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簡直要用「超級不順利」來形容。##ReadMore##

當時為了達成校方的期望,趕在07年的畢業典禮之前安裝完畢而不斷趕工。到了完工當晚,我們一直到十一點鐘才離開施工現場;回到下榻的旅館之後心情真是好極了,倒頭便是一場好夢。


  

2005年7月╱拜訪臺南藝術大學

當時學校剛完成第二期音樂系館與學生宿舍的興建工程,依據公共藝術法規辦理公共藝術的招標作業。Lin希望帶著一件獨特而有趣的作品進入這個特殊的環境當中_一個在臺灣孕育藝術人才的重要學習環境_臺南藝術大學!




2005年8月╱計畫內容

在預定設置的區塊當中,往學生宿舍與音樂相關系館的路上,有一個在南藝被稱為「梅嶺」的地方;往右手邊望去,會望見一片披著綠油油草皮的小山坡,還詩情畫意的點綴著零星的梅樹,就是這兒!我們決定牽著一頭線性構成的牛,走向這個可愛的小山坡。




2005年9月╱獲得首獎

作品名稱:《對牛彈琴》
材質:青銅
尺寸:高210、寬420、深210(cm)
設置地點:臺南縣官田鄉_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創作構想:透過「指揮棒在空間中揮灑」的筆觸為發想;讓情感藉由語言、文字、符號、聲音或肢體動作等「語彙」傳達與溝通,由語彙的適切呈現,達到合諧共鳴的境界。

各個面向、角度皆由不同的畫面所構成,蘊含在「多元線性架構」裡頭的能量,於環境中延展出無限的想像空間。線性構成的作品主體,採謙虛的姿態融入環境場域,以具有親和力的模樣,走進飽含藝術氣息的校園內,不強取此地渾然天成的靜謐磁場,更不失作品本身的量感。

另外,為了開闢一個未來使用者直接參與的可能性,設計了「師生參與計畫 _ 知音之路」。以鋼琴琴鍵為發想,順山坡坡度闢一地景步道,稱為知音之路;在音樂、藝術與建築的旅途中尋找知音,為藝術家與準藝術家創造一個夢想的發源地。 計畫內容可謂以「對牛彈琴」為訴求,邀請校內對於這個地景步道規劃有興趣的相關科系師生,一塊兒來集思廣益、設計並且共同施作。

  
  

2006年春天 ╱進入審查作業

經過了半年的等待,終於進入審查的階段。將當初設置案的內容呈送教育部的例行會議做審查之後,出現的意料之外的問題!首先,審查委員質疑作品結構上的安全性,其次,對於設置計畫內包含的「知音之路」意見紛歧。

其實作品的量體說大不大,銅條銜接的位置全都相融在一起;不過為了讓所有委員都放心,Lin在眾人的堅持下完成結構技師簽證。結構技師解釋說:「在這件作品獨立長度最長的一段120公分的銅條上,一次最少可以同時承受100個小孩或是50個大人的重量,所以沒有任何攀爬所構成結構強度上的疑慮。」

而原本在Lin的美意之下設計的知音之路計畫,也因諸多疑慮而胎死腹中,決定由Lin自己設計、執行,將原本完整的步道拆解為三座長度不一的裝置。即使我們由衷的相信,所有的審查過程是為了使整個計畫更趨近於完整,但事實上確實也有許多可惜之處。就這樣,Lin為此前後去了數次教育部大小審查會議,直到教育部的承辦人員都為我們抱屈,整個工程也因而延宕數個月的時間。




2006年夏天╱是誰偷牽了我的牛?!

審查過程中,為了方便結構技師計算結構的安全性,我們於是向校方索回評選後留在學校的模型。但是當時評選的場地已經改建為學校的書店,據說放置於倉庫的模型更青天霹靂的不翼而飛。Lin在痛失愛牛的打擊中,一再確認無法找回原始的模型牛支後,也只好再做一隻!

原先那隻牛是他自西班牙返國後的作品。在經歷過人生不同的歷程與階段之後,手中的創作也會隨著心境而轉變;當初用鐵線隨性而至的作品怎麼能是十年後可以仿效的來的!如此一來要做出韻味相同的東西想必是很困難的。...to be continued




貳零零柒年玖月Celia拖稿超久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