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0

可塑性石材的開端

林信榮於可塑性石材的研究,可追溯至1980年代。##ReadMore##早先,臺灣的陶藝發展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直到1974年「臺灣陶瓷之父」林葆家先生成立「陶林陶藝」教室之後,培育出許多重要的陶藝家;爾後與同世代許多留學歸國的陶藝家共同為臺灣的現代陶藝開啟新的一頁。
 
 
1986年就讀國立藝專雕塑科的Lin,在學校認識了研發陶藝設備的何炳榮先生;一開始他只是為了運用陶土將自己的雕塑作品成形,因而開始接觸到臺灣正在萌芽的現代陶藝世界。畢業後,Lin便投入了何炳榮先生的陶藝工作室行列;一方面共同研發各式窯設備,另一方面創作在市場上大受好評、有別於傳統泥壺的新式樣茶具。
 
 
受當時臺幣升值的影響,Lin在此後一年半所累積的經濟能力讓他決定出國深造。四年多之後,他結束了歐洲的學習歷程,回到臺灣持續從事雕塑創作。當年在陶藝創作的領域所投注的努力,無形中累積了許多相關的技術與知識;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過去一點一滴的技術與知識層面,會在他的腦海中不斷的蘊釀,逐漸發展出這項材質「可塑性石材」的研究。1995年開始,Lin開始實驗出一系列可塑性石材的創作。
 
 
可塑性石材說明
 
就理論上來說,土礦係由岩石風化而成;石材則由地殼變動的高溫高壓而自然成形。若逆向操作予以土礦相同的氣氛與條件,便可以將其返回石材,為此系列材質的開端。
 
在作品的呈現上,傳統石材的運用主要於刻蝕之表現,也可以說是以「減法」的方式成形。此系列材質則提供了一個可塑空間,也就是在傳統的減法之外,另外提供了一處「加法」的運用空間。對於雕塑作品成形的過程造就更大的可能性。

 
 
 

1 則留言:

  1. 過去是否沒有這樣的作法
    能不能多做描述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