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西班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班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7/13

科學與人文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科學與人文》
年代:2004
材質:青銅
尺寸:高55、寬36、深15(cm)
創作構想:延續思考的符號,
齒輪相互連結寓意大腦思維的聯繫、傳遞與運轉;
使得「科學與人文」得以與「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融為一體,
構築出豐富完整的人生。
 
 
  
  

旭日東升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旭日東升》
年代:2005
材質:石膏
尺寸:高20、寬25、深20(cm)



 

自由


作品說明
 
名稱:《自由》
年代:1995
材質:石膏
尺寸:高24、寬18、深6(cm)
 
 
 
  

2010/07/10

可塑性石材的開端

林信榮於可塑性石材的研究,可追溯至1980年代。##ReadMore##早先,臺灣的陶藝發展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直到1974年「臺灣陶瓷之父」林葆家先生成立「陶林陶藝」教室之後,培育出許多重要的陶藝家;爾後與同世代許多留學歸國的陶藝家共同為臺灣的現代陶藝開啟新的一頁。
 
 
1986年就讀國立藝專雕塑科的Lin,在學校認識了研發陶藝設備的何炳榮先生;一開始他只是為了運用陶土將自己的雕塑作品成形,因而開始接觸到臺灣正在萌芽的現代陶藝世界。畢業後,Lin便投入了何炳榮先生的陶藝工作室行列;一方面共同研發各式窯設備,另一方面創作在市場上大受好評、有別於傳統泥壺的新式樣茶具。
 
 
受當時臺幣升值的影響,Lin在此後一年半所累積的經濟能力讓他決定出國深造。四年多之後,他結束了歐洲的學習歷程,回到臺灣持續從事雕塑創作。當年在陶藝創作的領域所投注的努力,無形中累積了許多相關的技術與知識;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過去一點一滴的技術與知識層面,會在他的腦海中不斷的蘊釀,逐漸發展出這項材質「可塑性石材」的研究。1995年開始,Lin開始實驗出一系列可塑性石材的創作。
 
 
可塑性石材說明
 
就理論上來說,土礦係由岩石風化而成;石材則由地殼變動的高溫高壓而自然成形。若逆向操作予以土礦相同的氣氛與條件,便可以將其返回石材,為此系列材質的開端。
 
在作品的呈現上,傳統石材的運用主要於刻蝕之表現,也可以說是以「減法」的方式成形。此系列材質則提供了一個可塑空間,也就是在傳統的減法之外,另外提供了一處「加法」的運用空間。對於雕塑作品成形的過程造就更大的可能性。

 
 
 

2010/07/09

十五年之後

就像回家一樣!2008年底林信榮「回」到闊別已久的西班牙,回到這個過去給予他許多創作力量的根源。##ReadMore##
 
 
「Hace quince años!」Lin與Alfredo這兩個久違的好友,終於在西班牙中部美麗的古城Avila重逢了。在熱情的擁抱、寒喧之後,便感嘆的以西班牙文說起這句「已經十五年了!」。即使兩個人的臉上都堆滿了久別重逢的喜悅笑容,旁人仍然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澎湃。Alfredo Omaña是他在Salamanca大學藝術研究所的同學,但事實上當時Lin念的是雕塑,而Alfredo念的則是美術。
 
 
「你們倆是怎麼會變成好朋友的?」我好奇的問,
『我怎麼知道!』Lin回答說。
「可是你們明明不同班啊!」我問,
『可能是他常常去我們教室吧。』Lin若有所思的回答。
「難道教室裡就沒有其他同學嗎?」我追問著,
『有很多啊...!』Lin搔搔頭,將目光緩緩飄移到遠處。
 
 
總之,Lin只記得當時他們的打招呼方式是如此的奇特啊!...若是在馬路上遇到對方的車,就會用自己的汽車去A一下對方的車尾。( 這招叔叔有練過,小朋友不要學喔!)
 
 
我想這兩個雙子座的男生、內心一樣純真又同樣是專注於創作的人,會一拍即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此後,Alfredo也加入了Lin為台灣雜誌社拍攝西班牙景點的趴趴走行程;在學期間,兩人更多次於學校舉辦聯展,成為創作這條道路上堅實的夥伴。直到今天,他們仍各自在不同的天空下盡情的揮灑自我、相互祝福。
 
 
2008年底的西班牙行當時,忙碌的Alfredo更在百忙中抽出許多時間接待我們、帶我們看展覽;他美麗又活潑的女友Cristina更為我們烹調了許多道地的西班牙美食。讓我們帶著滿滿的伴手禮和滿心的溫暖回臺灣!
 
 
圖說╱照片是十五年前於聯展展場的合影,多年後由Alfredo寄給Lin。
 
 

 

2009/07/19

「反省」的原型

圖說╱「反省系列作品」係由林信榮於1992年在西班牙所創作的《反省》為初始。
 
 
造形以人類頭部建構「思想」為主軸;形式上解構實體頭形、反置側臉意象,將其重新建構為思考的符號。蘊含儒家的「反思」論述,佛家的「自觀」,以及道家的「陰陽」、「虛實」之意涵。
 
 
 
 

2009/06/22

創作的初始是「忘」


1989年,在法國待了將近一年的Lin一時興起,便和一位馬來西亞的華僑朋友一塊兒搭火車到西班牙自助旅行。##ReadMore##
 
 
說起來實在是奇妙的緣分!當初,他為了要去法國當交換學生,不但在臺灣學了一陣子的法語,到巴黎之後還繼續到語言學校學習。但是真正抵達了嚮往的國度之後,除了內容充實、琳瑯滿目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之外,人人稱羨的藝術旅程竟然讓他有些提不起勁兒來。更沒想到,就在這短短兩週的自助旅行之後,甚至於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他就此沉醉在西班牙的熱情與純樸之中。
 
 
1990年他毅然決然轉而投入西班牙的懷抱。短短三個月後就開始與西班牙人攀談,更破天荒、史無前例的在學期中註冊入學。爾後一邊唸Salamanca大學的藝術研究所,課餘的時間開著他的Alfasud在西班牙暢快的四處趴趴走,為臺灣的戶外生活雜誌社拍攝西班牙的各處景點。在當時號稱每週行駛三千公里,連哪一條鄉間小路的某一處小坑洞,他都一清二楚呢!
 
 
西班牙朋友們的熱情,和當地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以及閒適的生活環境,為他開啟了嶄新的視野。在西班牙的第三年,他創作出第一件《反省》的原形。Lin說道:「因為這件作品,讓我真正了解到創作的真諦!」隔年,更以這件作品於西班牙Calaf (Barcelona)的公共藝術競圖上獲得首獎。
 
 
出乎意料的,他表示「忘記」才是創作真正的初始。對他而言,在西班牙的他放空過去在學習階段所接受的種種訓練,遠離理論基礎、忘掉純熟的雕塑技法,才真正的走入這創作的大道。
 
 
圖說╱1993年Lin於西班牙馬德里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es de Madrid)的雕塑個展「反省」(Autoconocimiento)展出實況!
 
 
 

2009/06/19

關於林信榮

頭髮蓬鬆、鼻子高挺、嘴裡時常叼著根菸斗,是大部分的人對他的第一印象。眼看他離群索居,好像很有距離感;沒想到聊開來之後,這個冷笑話高手很快就會逗的你樂不思蜀。你以為做藝術創作的他熱情橫溢、不修邊幅;沒想到一談論起他有興趣的事物,也能表現出他的真知灼見。##ReadMore##
 
 
林信榮於1963年生於南投縣鹿谷鄉。1987年於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後,前往法國遊學一年;爾後,就讀並取得西班牙Salamanca大學藝術研究所雕塑碩士。
 
 
在西班牙就學期間,作品《反思》因極富東方美學,獲得巴塞隆納卡拉夫(Calaf)市(Barcelona-España)公共藝術首獎;《重生系列二》並榮獲馬德里文化中心(Ayuntamiento de Madrid)之永久典藏。
 
 
返國後於臺北縣專職藝術創作,2002至2004年於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多年來投入臺灣公共藝術創作領域,擅長利用現代雕塑手法融入東方思維,將雕塑之力量擴展到公共空間中。
 
 
學歷 
 

1987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畢業
1993 西班牙國立Salamanca大學藝術研究所雕塑碩士
 
經歷 
 
1989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陶藝聯展
1993 巴賽隆納 Calaf 市公共藝術_首獎
1993 西班牙 Centro culturales de Madrid 雕塑個展
1993 Ayuntamiento de Madrid 典藏《重生系列二》
1995 淡水藝文中心陶藝創作聯展
1996 臺中首都藝術中心雕塑個展
1997 中華民國雕塑學會秘書
1998 中華民國雕塑學會資料組組長
1998 獲國家文教基金會創作補助
1998 臺北228紀念館雕塑聯展
1999 獲國家文教基金會創作補助
1999 高雄宅久藝術中心雕塑個展
2000 富陽建設紅樹林海悅大樓壁面作品設置
2001 水龍生活美術館戶外雕塑創作
2001 中壢博德大樓戶外雕塑設置
2002 上海定山湖戶外雕塑設置
2002~2004 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2003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公共藝術_永久設置
2004 臺灣銀行新營分行公共藝術_永久設置
2005~迄今 臺灣產地農漁業品質認證整合行銷協會理事
2006 臺南藝術大學公共藝術_永久設置
2007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友會捐贈公共藝術邀請比件中興院區_永久設置
2007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公共藝術_委託設置
2008 富陽建設香山大院雕塑入口意象設置
2008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友會捐贈公共藝術邀請比件六甲院區_戶外永久設置
2009 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公共藝術_永久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