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ix soi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ix soi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7/11

200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公共藝術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我的眼睛》
年代:2003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72、寬80、深10(cm)
位置:臺南縣新化鎮_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畢卡索的眼睛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畢卡索的眼睛》
年代:2003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72、寬80、深10(cm)
 
 
  
  

微風

作品說明
 
名稱:《微風》
年代:2003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60、寬45、深12(cm)

山水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山水》
年代:2003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45、寬60、深10(cm)
  
  
  
  

赴宴

作品說明

名稱:《赴宴》
年代:2002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50、寬15、深5(cm)
位置:私人收藏

2001年中壢市博德大樓戶外雕塑設置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沉思者─女性》
年代:2001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150、寬300、深10(cm)
位置:桃園縣中壢市_博德大樓
 
 
 
  

名嘴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名嘴》
年代:1997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120、寬180、深30(cm)
位置:桃園廣播公司
  
  
  
  

2000年富陽建設紅樹林海悅大樓壁面作品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海樂》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550、寬400、深15(cm)
設置地點:臺北縣淡水鎮_富陽建設紅樹林海悅大樓
創作構想:取材紅樹林自然及人文素材作為表現主題。
運用「土」燒製後材料質樸之美感,
搭配大自然的貝殼為創作材料。
以超現實表現手法與風格,
闡述人與自然和樂、協調之氣氛,
藉以傳達視覺與心靈之美感經驗。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舞》
年代:1995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30、寬25、深25(cm)
位置:私人收藏
  
  
  
  

沉思者─馬


作品說明
 
名稱:《沉思者─馬》
年代:1999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165、寬50、深50(cm)
位置:私人收藏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龍》
年代:2004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250、寬250、深20(cm)
位置:私人收藏
  
  
  
  

更衣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更衣》
年代:1995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25、寬25、深40(cm)
  
  
  
  

微風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微風》
年代:1995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30、寬36、深6(cm)
位置:私人收藏
  
  
  
  

牛背上的女人


  
  
##ReadMore##作品說明
  
名稱:《牛背上的女人》
年代:1995
材質:混合土礦
尺寸:高45、寬38、深4(cm)
位置:私人收藏
  
  
  
  

2010/07/10

可塑性石材的開端

林信榮於可塑性石材的研究,可追溯至1980年代。##ReadMore##早先,臺灣的陶藝發展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直到1974年「臺灣陶瓷之父」林葆家先生成立「陶林陶藝」教室之後,培育出許多重要的陶藝家;爾後與同世代許多留學歸國的陶藝家共同為臺灣的現代陶藝開啟新的一頁。
 
 
1986年就讀國立藝專雕塑科的Lin,在學校認識了研發陶藝設備的何炳榮先生;一開始他只是為了運用陶土將自己的雕塑作品成形,因而開始接觸到臺灣正在萌芽的現代陶藝世界。畢業後,Lin便投入了何炳榮先生的陶藝工作室行列;一方面共同研發各式窯設備,另一方面創作在市場上大受好評、有別於傳統泥壺的新式樣茶具。
 
 
受當時臺幣升值的影響,Lin在此後一年半所累積的經濟能力讓他決定出國深造。四年多之後,他結束了歐洲的學習歷程,回到臺灣持續從事雕塑創作。當年在陶藝創作的領域所投注的努力,無形中累積了許多相關的技術與知識;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過去一點一滴的技術與知識層面,會在他的腦海中不斷的蘊釀,逐漸發展出這項材質「可塑性石材」的研究。1995年開始,Lin開始實驗出一系列可塑性石材的創作。
 
 
可塑性石材說明
 
就理論上來說,土礦係由岩石風化而成;石材則由地殼變動的高溫高壓而自然成形。若逆向操作予以土礦相同的氣氛與條件,便可以將其返回石材,為此系列材質的開端。
 
在作品的呈現上,傳統石材的運用主要於刻蝕之表現,也可以說是以「減法」的方式成形。此系列材質則提供了一個可塑空間,也就是在傳統的減法之外,另外提供了一處「加法」的運用空間。對於雕塑作品成形的過程造就更大的可能性。